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
你说今天早已远离战火硝烟,我说爱国是永不磨灭的信念;你奉行“娱乐无极限”,我说敬业才能赢得真正的尊严。我是青年,我崇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
—— 引言
近日,新浪微博上由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个话题“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这个话题在半天时间内就引起了网友们的积极响应。这个群体中有学生、志愿者、北漂青年、幼儿教师、煤矿工人等等。青年们满满的正能量,支撑着我们这个国家向上、向善的力量。
记者走访校园,发现也有学生响应共青团的号召,纷纷在微博上晒出自己对核心价值观的心得。随后,记者在校园内随机采访了多名学生,通过采访大致了解了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看法。
“我觉得核心价值观代表的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的是我们中国的主流思想,应该得到发扬。”会计系学生小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并表示自己也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的话题的感想。“关于核心价值观其实现在讲出来我们会觉得很广泛,具体它指什么我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大概就是诚信、爱国、勤奋等等这些品德,而通过号召学生用微博发表话题这种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家对于核心价值观的了解,通过网络的力量传播正能量。”
随后,记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校园内派发了五百份调查问卷。通过统计数据可得,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同学表示核心价值观可以看成是一种信仰,然而却有将近百分之六十的同学表示这是个缺乏信仰的年代。从此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并非非常重视。此外,仅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表示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形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之一。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
采访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对于微博发表相关话题的做法表示不妥。“我觉得通过社会实践对了解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最大的。实践出真理,通过实践去了解一种东西印象最深刻,或者是在校内开设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讲座,也可以对宣传核心价值观起到较大的作用。微博发表相关话题更像是一个形式。”
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定是源于当今大学生对于其概念的不了解。也号召广大大学生为核心价值观代言,将宣传工作做到底,从思想到行动。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记者 陈思凯
儒家思想是否还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日。24日~28日,国际儒学联合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当日,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在此之前,国际儒学联合会等组织举办的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已有4次,分别是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2550周年、2555周年、2560周年。此次习近平参与纪念活动,属于超常规。也从此事件中可得知当代中国越来越重视儒家思想的作用。
习近平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它们都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我们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道德却不断滑坡:老人家跌倒了,路人在犹豫要不要扶;“地沟油”不断侵蚀我们的餐桌;不少官员顶着“红帽子”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在民族复兴道路上,重建精神道统,迫不及待,而重建道统,首先需要回望历史,需要文化支撑。
而从历代王朝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从历史虚无主义到如今的唯物质论、纯享受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一味追赶,把良心、道德之类最为人性的东西都一一抛却。那么,在当代,儒家思想是否还能成为时代的主流?
著名学者姚中秋表示,孔子思想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但有助于解决国家和社会最基础的问题——人心、国民价值观、国家精神基础。
也即是说,儒家思想在当代即便不能包治百病,但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思想道德的指导中,它仍然可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国家精神的支柱,成为这个时代的思想主流。就像习近平说的,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儒家的伦理学说当中,修身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此,记者在校内发放了调查问卷,在回收的529份有效问卷中,61.8%的受访者认为“仁义礼信忠孝廉耻”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有小部分受访者认为,“仁义礼信忠孝廉耻”有点过时了,但依旧有遵守的价值。而对于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能否作为一种信仰存在,46%的受访者认为《论语》能影响人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而27.6%的同学认为《论语》不仅仅是信仰,更是形成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一结果也证明了当今的大学生普遍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塑造其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须本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学习和借鉴儒家学说中的修身理论和思想,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具有完美人格特征的“四有”新人。
记者 陈思凯 余润熹
问卷调查:大学生信仰流失背后的精神诉求
《法苑珠林》卷九四有云:“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信仰,就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而现如今,也许是浮躁的治学氛围与模糊的就业环境所致,也许是今时今日各种主义泛滥、信仰派别林立造成,大学生的信仰在逐渐流失,方向也逐渐迷茫。
近日,院报记者团在全院范围内以“大学生信仰”为名,向我院850名不分届别、不分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了调查问卷,并根据回收问卷统计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经相关部门统计审阅,此次的850份问卷中,回收529份,回收率约62.2%,其中,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94.5%。在样本性别构成中,男生高达实际总数的79.8%,可见参加此次问卷的多为男性,从侧面基本反应出高校男生对于精神信仰层面的事物更为感兴趣。而参与的大学生届别与人数成正比,大一参与的份额最高,紧跟其后的大二、大三、大四呈阶梯状下滑。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知识人群对于信仰的定位愈加迷茫和犹豫。而在调查中,占调查总数85.5%的样本表示自己没有具体的宗教信仰,由此可见,大学生目前的精神状况普遍处于信仰流失的形态。据问卷的数据分析,笔者发现,现今大学生普遍面临信仰流失、方向迷茫的精神困境,占比重85.5%的样本表示,他们没有具体的宗教信仰,即使81%的人是团员。
“我的命运把握在我的手中。”
“知识就是力量,尽我所能学到一技之长,成就一番事业。”
对于哪个信念更符合自己的问题,以上两句言论分获41.6%和40%的支持权重。这也无疑证明了长期的应试教育与紧张的就业环境使得大学生实际操作和独立决策能力更强,自认为没有信仰的他们有另一种异于前人的信念。于是,在长达十几年的标准应试教育过后,初涉高校的大学生们失去了长期以来的目标,似乎对各种不同的思想主张感到新奇,有人对西方神学有兴趣,有人对天竺佛宗有偏好,凡此种种,他们却没有自己能够秉承的定性指导论,即信仰本身。再者,网络时代的碎片化,使得他们每天所接触的鸡汤式语录、成功学原理等等颇为零碎,甚至有时产生相悖,导致无法真正形成统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仰。于是笔者也不难发现,在此次的调查中出现了某个有趣的现象,367名参与者认为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动力和支柱,可是样本中的71.2%却觉得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看得到信仰的积极面,却觉得这个时代信仰在流失;他们懂得信仰能给人带来的可贵,却不曾尝试去拥有一份信仰。这都充分说明,现今大学生普遍能够意识到信仰所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他们对于信仰的确定与求索仍然处于游离观望的状态。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马丁·海德格尔曾对信仰做了形而上的界定:“信仰,即人类此在的一种生存方式。”在大学生信仰普遍流失的现状前,单纯对其进行追问并不能达到精神的皈依。深究其因,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对于精神消费的态度与窘境,更多的也在于我们的道德文化没有做好及时良好的引导,年轻一代的精神出现了断层,需要寻求依托。事实上,调查中关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仁义礼信忠孝廉耻”道德规范”这些问题上,61.8%的学生表示“很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而13.8%则表示,虽然有点过时但依旧有遵守的价值。可见在假定社会准则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儒家经典传统文化中优良的部分是为大多数大学生所接受甚至遵守的。那么,国人此在的生存方式或许就是儒家经典传统文化。而提笔至此,我们的结论有些不同以往,实际上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流失背后隐藏着的莫大的原因,不是关乎缺乏向外的探索求知,可能更多的关乎自我的认知回归。
69.4%的参投样本认为,书籍或学校教育可以影响他们的信仰。在假定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作为一种信仰存在的前提下,他们中的230人认为它可能影响人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他们中的138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信仰,更是形成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基础之一;还有96人则认为这本质上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比课堂学习、背诵经典更有用。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当代大学生对于儒学经典传统文化的认知是可以达到共鸣的,这也正是笔者所想提及的,即两千多年以来的儒学传统礼义通过代代的言传身教,早已成为了流淌在国人血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对于三观的统一指导论的求索,即所谓的信仰流失,并非无法找到解决的方法。宗教信仰是种办法,贯彻马列主义科学发展观是种办法,笔者认为更为直接高效的办法就是直面本心,面对性格观念里由来已久的儒家优良传统,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生命中的很大一部分,甚至全部,都来自于它。我们的每一行、每一举,都受到了儒家经典或多或少的影响。大学生念叨着自己信仰的缺失,却普遍能够意识到信仰所存在的必要性。他们不是不想拥有一份信仰,而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如何能得到真正的信仰。实际上,信仰确为玄妙的事物,哲学史为其争辩了好几百年。而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最为行之有效可以获得信仰的方式就是阅读儒家经典,重新唤醒长期以来积累的传统礼义,将其统一起来,成为自己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标杆,成为自己剖析内心、思索未来的旗帜。
曾几何时,我们把自爱自重,心悦诚服作为服人的标准。曾几何时,我们把轻武力、重仁义当作治国的道理。如先前所言,现代社会语境的碎片化,完整的指导论已经无法为人所认真研读。笔者认为,大学生踏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并非比别人多一些僵化知识的优越感,而是应该去比别人多一份信仰和完整的处世认知观,多一份接近完整的准则。寻求信仰,把希望寄托在普遍可理解的知识性传达上,研读儒家经典,汲取前人的智慧,才是大学生能够寻求到信仰的不二法门。
记者 黄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