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的阴谋,并嫁祸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轰炸沈阳北大营,次日,日本即占领中国沈阳,继而陆续占领东北三省,五个月后,东北全境沦陷。“九一八”事变不仅意味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标志着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拉开序幕。
83年过去了,曾经满目疮痍的中国已经走过了她艰难的战争岁月,以焕然一新的姿态站在全世界面前。但是,正当今天到来之时,我们的铭记和每年都要用一遍的“勿忘国耻”,是不是真的让我们都记住了呢?如果这种铭记已经慢慢变成了形式,只不过是在每年的同一个日子拿出来说说,生在和平的岁月,只是学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该用什么眼光来看日本?笔者以为,爱国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词,我们之所以有纪念,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以史为鉴,更是作为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去思考。在今天,未必有年轻一族能够完整地叙述出九一八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能大致了解,然后微博便跟风转发。
笔者认为,记住这个日子并不难,难的是在铭记的同时不断反思。发一条爱国的微博只要3分钟,转发可能不到10秒,但思考却不是一天的事。对于日本这个矛盾的国家,我们固然要对日本不肯道歉、不肯认错的行为进行谴责,也要理性地去看待她。国强方能御敌,但是一个国家的强大绝对不仅仅只是在军事、经济上实力雄厚,思想和文化也必不可少。早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败国给日本巨额赔款,日本随即就在每个村庄建一所小学校,并把剩下的全数赔款金额投入到教育中去,可见日本对思想文化的重视。
作为这个和平年代的学生,手持武器英勇杀敌已经不现实,我们能做的便是保持冷静和清醒。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已经不能单独停留在高喊“勿忘国耻”口号的阶段,而应该深入去探讨整个事件。九一八事变的主要责任到底是张学良还是蒋介石?当时中国出现内讧,也让日本有机可乘,而今天我们的通讯科技发达,借助网络各种消息可以传播得更快,可是当这个国家的大学生、有学识见识的人都麻木传播信息的时候,会不会也有机会让他人有机可乘?传播信息可能不会爆发一场战争,但却有可能卷入无休止的争吵中,国人与国人的互相攻击和谩骂,似乎也是一种不团结。另一方面,日本曾发誓不让战火重新燃烧,却不断挑衅邻国,参拜靖国神社引起别国不满,岛屿争端引发军事较量,他们曾说的“不让战火重新燃烧”,到底是诚意悔改,还是一句空话?而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是否也有过这种自相矛盾的时候?当曾经满怀壮志的年轻人为了更快成功而不惜放弃气节,表里不一,这个国家是否真的能把未来交给他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包容仁爱的品质,这种品质和儒学密不可分,日本在文化方面汲取模仿了中国很多,而我们却在逐渐丢失属于自己的文化,纵使不会再出现第二个“九一八”,也会使自己国家的文化陷入被瓜分抢夺的危机。
就像百年前梁启超说的那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笔者认为,当我们跳出悲情和愤怒,学着去思考战争背后的各种因素时,才能算作是真正的大学生而非乌合之众。我们有必要铭记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有必要勿忘国耻,但更重要的还是以史为鉴,学会反思,不要让铭记只是一种形式主义。 (学院记者团 谢方梦荻 余润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