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晚,著名作家张翎走进华商校园,与师生分享她的海外写作之路。华商学院王列耀副院长出席了活动,来自各院系的师生代表挤满现场,现场气氛热烈。讲座由王列耀副院长主持。
张翎老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代表作有《余震》、《金山》、《邮购新娘》等,曾多次获得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她道,心中有文学梦的人是美好的,脸上是会发光的,支撑她一生在燃烧的不是各种奖项,而是心中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人们看到的总是作家在获奖时光鲜亮丽的时刻,但是,要想获得荣誉,就得经历漫长艰苦的过程,名誉绝非写作的动力,心中要有长明的火把,以热情激起内心对写作的热爱,才是长久之计。
对于改编自《余震》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为她带来的影响,张翎老师笑称,其本人更愿意以小说家的身份独立存在,为学子们讲学,并且传授写作知识。但是,《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却是改变了她在出版渠道上的走向,因此她心生感恩,并寄予希望,文学作者的创作,不论是形象艺术类的电影或是文字艺术类的作品都能依照各自之魅力吸引受众。
张翎老师认为:“灵感最常的来源方式是自己感觉痛。”为了诠释这句话,她给我们分享了《余震》及《劳燕》的来历。她指出,《余震》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遇下激发了她的灵感,让她瞬间跨越30年的距离,对人在灾难中迸发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并在大量查找历史资料、采访地震当事人等繁重的预备工作后开启了创作。她在受限的文字空间里寻找信息,在细节中发掘更多的灵感,最终让人们看到的是催人泪下的《余震》,以及一个个地震孤儿背后的故事。从写地震小说《余震》到完成战争小说《劳燕》,时隔近十年的过渡段,虽说看两本小说的取材处于人类灾难的两个极端,但是,只有深入的了解,用心感受过的人就会知道。地震和战争在小说中都只是一个背景,其背后真正要探讨的是“人被灾难逼到绝境的时候,人性迸发出来的潜能”。
张翎老师现场深情朗读了一段摘自《劳燕》中震撼心灵的场景,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
观众提问环节中,张翎老师耐心解答了在场师生对于写作以及与写作有牵连的种种疑惑,分享了她的创作方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她表示,写作重在自律与坚持,要在“安定的生活”与“追求梦想”二者做到一个良好的平衡,这是创作之路得以成功的基石。
(文/图 学院记者团 责任编辑 杨思佳)
上一条:华商学院召开2018年“文明安全纪律教育月”活动协调会
下一条:【喜讯】我院喜获2018年广州社科规划课题5项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