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部动态
2021年12月10日晚六点三十分,传播与传媒学院12月星空读书会于启智楼405课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由新闻系罗美娇老师领读,新闻学系主任占自华老师、李亚男教授和庄学勋老师出席了本次读书会。本次共读书籍的书名为《微光》——一个央视记者的采访手记,本次读书会在辅导员王洁老师的组织下,共有18名同学参与。
星空读书会现场
在读书会正式开始前,领读人罗美娇老师提及选择共读此书的原因,她认为记者手记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新闻采写的过程,抛开教材的书面化外,同学们更能在记者手记中学习到实践的经验。罗美娇老师的分享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本书基本情况、所想所感、可讨论问题。
图为罗美娇老师进行分享
读书会伊始,罗美娇老师先从本书的一些基本情况开始介绍,并通过一个简短的采访视频让大家了解作者何盈。她认为何盈是一位善于将“情”融入报道中的记者。“情”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东西,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东西。而新闻,是可以透过“情”去认识人认识社会。第二部分“所想所感”,老师针对书中的三个部分分别提出自己不同的一些见解。她提到做新闻报道要知道如何“以小见大,从大见小”“从陌生感中找熟悉,从熟悉感中找陌生”“从平凡中看到不平凡,从不平凡之处找平凡”。无论是事件报道还是人物报道,其实都可以说是关于人物的报道,而所有的报道都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人认识社会。但是想要真正的认识一个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学会“走近”人和“走进”人心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老师在分享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记录真实和抓住真实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作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呈现在受众面前的真实不一定能够让受众感受到真实,所以如何抓住真实发人深思。分享到尾声,老师抛出了几个供大家进行讨论的话题:这本采访手记中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有没有关于采访的困惑?
图为出席本次读书会的老师
在本次读书会的交流环节,同学们发言都非常踊跃,其中,赖键潮同学分享了几点读后感。他说到,看这本书时会更多地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在手记中找经验,寻求一些可用的实践经验;二是寻求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获得一些慰藉,感受作者经历的温暖。他提到在读文章的时候,会将有所启迪的句子进行摘录,其中让他较有感悟的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报道采访的时候,不要被不良风气蒙蔽双眼,要脱离框架模式化的方式,要让自己倾入感情在采访当中;对于书中提到的“只站理不站边”,他也结合自身实习的经历谈了谈感悟。最后,他针对书中内容提出了疑问:是否所有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在职业生涯中一定会有一个人或一件事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图为赖键潮同学进行分享
除此之外,有同学表示,在经过今晚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分享之后,有找寻到自身选择本专业时的初心。也有同学提到在采访时不知如何对采访对象进行更贴切的提问。对此,罗美娇老师认为可以试着去观察,或是从被采访者身上寻找熟悉感,陌生感以及特殊感。采访不是漫无目的的聊天,采访是具有重心的。占自华老师于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进行专业的采访前,是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去了解对象,有计划有准备的“聊天”才会出彩。
李亚男教授对于书中提到的“只站理不站边”提出了一些见解。他提到社会上如若只存在一种真理,才会有只站理不站边的情况,如若有两种真理,那即便站哪个理那都是站边。他还运用了生动形象的例子给我们阐述了以上的道理,并给大家推荐了一本好书:《走出唯一真理观》。而后,李教授表示我们在阅读此类专业书时,现下阶段更应回到微观层面,而非宏观层面。对于读书会的举办,李教授认为读书会更多是培养同学们读书的习惯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希望同学们能更多关注自身语感的培养,在生活中能够与身边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培养语感。李教授提到,读书要长远,要保持热情,这样对于文字才能保持好的语感状态。
图为李亚男教授发表看法
占自华老师在读书会最后进行了总结:在现阶段,同学们要具备把所见所闻用好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如若无法达到,需要我们自身去养成对于文字的敏感度。此次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作者何盈三十年从业经验,它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
本次星空读书会合照
(图文/传播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党晋云)
上一条:健康医学院直属党支部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下一条:管理学院院长李招忠教授参加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理论广东研究基地年会暨研讨班